量子计哈希游戏算机对比特币的威胁:纸糊的狼还是实至名归的阴影?
万达哈希,哈希游戏平台,哈希娱乐,哈希游戏
在数字货币的波澜壮阔中,比特币的地位如同北极星,始终照亮投资者前行的航道。然而,当量子计算机的“狼来了”时,犹如寒风刺骨的冬夜,让人对未来的暗流涌动既期待又惶恐。自2019年谷歌宣布自己的量子计算机取得“量子霸权”以来,投资者们的恐慌情绪迅速蔓延,导致比特币价格从9500美元一路下滑至7500美元,短短几天内损失超过150亿美元。而如今,谷歌再次宣称其最新芯片Willow在量子比特数量上取得了突破,从53位提升至105位,这是否预示着比特币的通天堡垒将被攻破?
回顾历史,我们看到市场对“量子威胁”的反应逐渐趋于冷静。2023年12月10日,尽管谷歌威胁的消息再次传来,但比特币仅下跌约3%,随后便迅速反弹,不再如以往般如惊弓之鸟。这让我们不禁思考,量子计算机真的是比特币安全的“恶狼”吗?
从理论上来看,量子计算机对比特币的安全确实构成一定的威胁。比特币的安全机制主要依赖于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(ECDSA)和哈希算法(SHA-256)。在经典计算机的运算框架下,破解ECDSA需要约2^128次基本操作,这一数字令人惊叹以至于不可能实现。但量子计算机使用Shor算法时,仅需约2^83次基本量子操作,似乎令人毛骨悚然。
然而,对于SHA-256哈希算法,量子计算机的威胁却大打折扣。即使在量子领域,针对SHA-256的Grover算法理论上也需大约2^128次操作,依然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。因此,量子计算机虽能在理论上对比特币的ECDSA公钥密码造成威胁,但在现实层面上,破解比特币依然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。
这其中,存在着四道鸿沟,极大地限制了量子计算机在破解比特币上的实际能力:
第一是量子比特数量。谷歌的Willow芯片仅有105个量子比特,而破解256位的ECDSA密码需要数百万个逻辑量子比特。面对如此庞大的数量差距,技术进步显得微不足道。
第二是量子比特纠错能力。虽说Willow在量子比特数量上取得了进展,但在长时间稳定计算中,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将面临严峻考验。
第三是量子逻辑门的运算速度。尽管Willow已经能够完成超高复杂度的任务,但破解ECDSA涉及的逻辑门运算与其使用的方法截然不同,难以达到同样的速度。
最后是Shor算法的实际应用。尽管Shor算法在理论上很完美,但距今为止,我们仍未见到完整可用的通用量子计算机的雏形,造成这一领域的研发停滞不前。
《科学》杂志近期发表的一篇论文质疑了谷歌的量子霸权声明,指出其中可能存在方法上的错误。作为量子领域的外行,或许我们在热衷技术进步的同时,应该理性思考其实际应用的局限性。
值得一提的是,比特币并非对量子计算机的威胁毫无准备。早在比特币诞生之初,比特币的创始人中本聪便对潜在的量子计算威胁有所警觉,并在2010年就开始着手应对的相关方案,如今比特币交易中使用一次性地址,公钥在交易发送后才会被展示,使得量子攻击者在短暂时间内几乎无力反击。
伴随量子计算技术的发展,新一代后量子密码(PQC)也在若干领域取得了早期成果。比特币的架构也已预留了相应的技术升级空间,倘若技术成熟,实现一次性应对量子计算威胁的升级将指日可待。
说到底,量子计算机对比特币的威胁似乎完全可以称作“纸糊的狼”。尽管科技进步背后的商业利益促使市场热衷于对量子计算的炒作,但真正的威胁更多是在商业利益链背后徘徊的一些人。暗藏在量子计算热潮中的,往往是各类技术专家们对新技术虚假的宣传与期待,企图通过夸大量子计算的潜力而获得更丰厚的回报。
而面对量子计算机的恐吓,比特币的投资者们应当以理性和冷静的姿态看待这些消息。市场波动原本就与投资者的情绪密切相关,未来或许依然会有“狼来了”的吓唬声不断传来,但如同市场的变幻莫测,谁又会害怕一头纸糊的狼呢?
面对量子计算机的威胁,投资者们应当保持理性,持续观察市场发展,更应对比特币的潜在机会保持警惕与期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